还不赶快来体验!!!
虽说比起现代的技术差的远,但是,正好合适现在的林泽使用。
生铁一旦炼制成熟铁,那就可以直接涌来制作锄头、铁锨之类的农具了,当然,制作过程还需要铁匠不断的锻打、渗碳和淬火,熟铁柔软,可锻性强,加工性能优越。
炼钢厂等出产数量可不少,所以,胡炎直接在一边修筑了一字儿排开的十几台锻炉,这东西的基本结构,和所有农村铁匠修理锄头铁锨等农具的锻炉没有什么区别,就是要加大、加厚。
加大是为了之后涌来锻造大型的铁件,加厚则是为了保温,毕竟这是长时间使用的,这样的设计的话,也可以节约燃料嘛。
不用说,这里依然采用火甲牛的畜力,当然和高炉、炒铁炉的那边比起来,这些就是孙子辈的小不点了。
还不仅仅是这样,林泽和胡炎又每台锻炉边上摄制了一台简单畜力的锻锤,锻锤下则是厚厚的铁砧,砧下垫着厚实的柞木墩子,再下面就是水泥、石子浇铸的基座了。这样的多层复合受力结构,能够承受锻锤落下的巨大冲击力。
这些锻锤,那些个大的锻锤重三百斤,冲程三尺,每分钟落锤50次左右;小的则重七八十斤的样子,冲程二尺,每分钟落锤150次左右。大锻锤用于粗加工,小锻锤则是用来最后做为精加工的。
实际上以现在的技术能力,这个精加工也精不到哪儿去,毕竟仍是锤子敲的嘛,说到底,这样粗糙的畜力锻锤的加工技术,实际上和铁匠铺里面的那些铁匠们用手一锤一锤敲打,根本没有多少区别,要说有差别的话,也仅仅是效率上面提高很多倍。
毕竟人力有限,而火甲牛那边,一直可以输出畜力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