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不赶快来体验!!!
元宵节放灯三日,诗牌灯下会各放一只小竹筐,凡进入得月楼赏灯者,可选自己喜欢的诗作投入竹筹一枚,三日放灯结束,得竹筹多者为一年的诗魁,得月楼出二百两润笔,请作诗之人写下此诗,悬于楼内。
说起来,元宵诗灯还是银水桥江家杂货铺兴起的,得月楼不过是拾人牙慧,却也吸引了一些学子。毕竟,好多学子家境并不富裕,若能凭一首诗上得诗牌,得一百两银子,足够一年嚼裹了。
这才十月里,据说得月楼里传出来的消息,已经接到了数百篇诗赋,只佳作也有数十篇了。
小厮低低地答应着,阗柏广站在二楼转弯处,又扶着栏杆看了看大堂中的众士子,鼻子里发出几不可闻地一声轻哼,转身,沿着他专用的通道下楼,往后边去了。
虽说,也有人听到朗诵诗的是一个女声,但毕竟只是短短几句,那些人别说哪间雅室,连楼层都没确定。宋玥一行人都是女眷孩子,又早早与阗柏广打过招呼,走的是后门和楼梯,并不经过大堂,是以,半阙诗轰动一时,作诗之人却成了隐形人。
外头的人不知道,屋里的人却都瞒不过的。
宋玥一转回来,谷二太太唐氏就感叹上了:“俺们眼拙,竟不知道,恁还是个大才女,吟诗作赋,是不是还能写文章啊?”
宋玥哭笑不得地摆手:“恁认识我又不是一天两天了,我才不才的,恁们还不知道?刚刚那一句,还是小时候听谁念的,也记不全了,就记住那两句。”
说完,见众人仍旧疑惑,宋玥立刻又补充了一句:“我父亲是读书人,交往的也多是读书的,那时候我小,常常跟在父亲身边,听他们谈论诗词文章,记住一句两句的。”
谷清芳下意识地想问,为什么读书人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当兵的。她听秋喜说过,自家老爹之前只是个百夫长,兵头而已。但她毕竟不是小孩子了,话到嘴边,又想起世事无常、事多变幻,又生生把问话咽了回去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